找到相关内容111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出家受戒略谈

    一切众生为己愿。在戒法中,菩萨三聚净戒,即仪戒、摄善法戒、摄度一切众生戒三种。  一、摄律仪戒:  以戒法约束外身,在日常生活中,行、住 、坐、卧都要符合律仪,仪表端正庄严,不经挑戏笑,衣履要整齐,内心...,严谨精进,不宜松懈,遇同住有不精持戒律时,应善予劝解,令其遵守执持,互相督导,共圆净戒。  5。见和同解 :对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人生若梦幻,力求了脱生死轮回的见解既然一致,那么由求解脱而力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44040365.html
  • 戒律的精神

    亦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迦叶尊者于佛灭后集结三藏经典时,律藏是由优波离尊者所诵出。《楞严经》中,尊者陈述自己得证圆通的因由:...

    见仁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446499.html
  • 当家作主的心--受持五戒

    心意识与身口言行的失调,往往是我们这念心作不了主的结果。  持净戒 开善法之门  心若能作主,不仅身心能够调和,更是进一步开创成功事业与圆满人生的资粮。古往今来不论是东方、西洋,或是任何领域有所成就...原因,于是开始保持环境的整洁,无形中创造了清净的环境。而持戒过程中对佛法的深入思惟则能增长智慧,正如《佛遗教经》所说:“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每坚持一次戒行,便能增进一分定力与智慧,同时也增强...

    见斐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3446500.html
  • 佛教伦理资源及其与儒家伦理的融变

      大乘菩萨戒的总纲领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律仪戒是缁俗信众共同遵守的戒律;善法戒是菩萨受律仪之后所应该遵守的善行,“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聚诸善”。饶益有情戒则是指利益有情(他者)的十一个方面的善行,包括援助病人和有苦难的人、施舍穷人、报答有恩之人等等。可见,大乘佛法的“三聚净戒”涵摄了几乎一切戒恶扬善的梵行。   其实,佛经之中,如《华严经》、...

    张国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93564475.html
  • 佛教生活与戒律——日本佛教代表团基调发言

    怎样才能使它发挥其作用昵?我觉得应该对佛教徒予以评价方能说清楚。  《梵网菩萨戒经》中将佛教徒应该过的生活准则,归纳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用日文来解释,就是:不许干坏事,要多...谋幸福的举动,不触犯国家法律也是善。消极地来谈的话,自己生活不乱套也是善。结论是:其结果是不给他人增添麻烦,与利他相结合。大乘佛教徒更应该积极地为他人谋幸福才是正道。  这三聚净戒具体地划分的话,有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51969738.html
  • 法藏碎金·持戒门

    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   《佛遗教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坎。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

    徐恒志辑录

    |戒律|持戒|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6/134051159.html
  • 法藏碎金·持戒门

    ?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   《佛遗教经》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纵...不持,汝口虽说,自耳不闻,如是种种被他讥毁,何能劝人守护净戒。以是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净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有情闻已,便能信受。   《法句经》   不当粗言 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 刀杖...

    徐恒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34753912.html
  • 僧团“六和敬”的理论与实践(五)

    在家弟子所应学习的:但从事相来说,是佛特别为出家弟子说的。这是于(世间道)出世“离欲道”的必备“资粮”。著重在戒行,为习定的方便。  在家出家的七众弟子,在修学(世)出世道中,首先要安住净戒,以净戒为根本。凡“能持于净戒”的,身口意三;莱”都能“清净”,这才能生、能证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如(遗教经)说:  若人能持净戒,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足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如以...

    心 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44167647.html
  • 大乘菩萨戒若干问题之考察

    净戒,有选择地介绍了晋唐时期的三位高僧对菩萨戒的独特领会和认识,并 对在我国流传极广的梵网菩萨戒的内容组织及其思想作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笔者修为所限, 难免有所固陋,祈诸方家指正。  作者智海法师,中国...都不失为 佛所说的菩萨戒。  而随着考据学的兴起,有认为菩萨戒的来源,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从最初的区别于声闻 戒,到最初的十善戒,乃至以十善戒为核心而渐次增广,直到形成三聚净戒的圆满形式,是 一漫长...

    智 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4241984.html
  • 赞戒论浅释(三)

      丙三(与之相关语结文)分四:丁一、无有修持无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丁二、然而教诫善缘所化者之理;丁三、以恶劣习气所致难以守持圣者欢喜之净戒之理;丁四、发愿生生世世中持大圣者之行为净戒。   丁一(无有修持无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 本论云:   呜呼多数如我随魔转,佛法作证虽说善妙法,   不喜视敌于此生厌离,故我欢喜独自居静处。 释:因再次生起厌烦之心而发出...

    托噶如意宝著

    |赞戒论浅释|戒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0/03213718184.html